【百年影像里的成都满城记忆】
这组珍贵的老照片出自两位外国学者之手:一位是英国著名植物猎人与探险家欧内斯特·亨利·威尔逊,另一位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地质学教授托马斯·张柏林。在二十世纪初叶,他们用镜头定格了成都满城(又称少城)的市井风貌。
1908年盛夏,威尔逊的镜头捕捉到这样一幕:一位梳着典型旗头、身着宽大旗装的满族妇人,正怀抱着幼童站在青砖灰瓦的宅门前。街道对面,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怯生生地扶着门框。树荫下三三两两的居民好奇地望向这位金发碧眼的摄影师,一只黑狗在石板路上悠闲地溜达。
展开剩余66%作为植物学专家,威尔逊对满城古树格外关注。他拍摄下一株高达24米的参天古木,虬劲的树干需三人合抱,树荫笼罩下的人影显得格外渺小。在另一处院落前,两个总角孩童正坐在青石门槛上玩石子游戏,背后斑驳的砖墙外,12米高的毛竹林随风摇曳,沙沙作响。
满城街景中可见中西文化的交融:一名身着笔挺西式军装的青年格外醒目,疑似留洋归来的学生,而对面几位穿靛蓝长衫的读书人,或倚门捧卷,或负手而立。家家户户门前斜靠的丈余长竹竿,暗示着这里晾晒衣被的日常生活。
1909年春天,张柏林教授终于获准进入这座戒备森严的城中城。从城墙俯瞰,但见绿树掩映中,青瓦连绵的院落如棋盘般整齐排列。他特别记录了纵贯南北的长顺街主道——两丈宽的青石板路两侧,延伸出蛛网般的巷弄,对门而建的民居保留着门当户对的传统格局。封闭的环境让这里保持着静谧氛围,只有偶尔响起的更梆声打破宁静。
当地居民对这些洋鬼子充满好奇。当张柏林摆弄笨重的木质相机时,总有不少人远远围观。他们世代居住的这座军事要塞,始建于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,经过二十年营建才告完工。1910年威尔逊重访时,百年楠木依然苍翠,关帝庙前正红旗初等小学堂的匾额却昭示着时代变迁。三位着马褂的教书先生立于庙前石阶,身后道观改建的庙宇飞檐下,风铃叮当作响。
随着辛亥革命的炮声,这座存在近两百年的满城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。至1935年,城墙砖石尽数拆除,唯留这些泛黄的照片,见证着成都少城最后的时光。
发布于:天津市